你能想像嗎?
1960年代的臺灣孩子,在家裡餐桌上展開一場「遠征非洲,尋寶冒險」的奇妙旅程!這款由金品企業出品的《非洲尋寶遊戲盤》,不只是當時熱門桌遊,更是一面映照時代想像力與文化視角的鏡子。
👣 大富翁式的探險邏輯
打開遊戲圖,鮮豔的紅黃藍綠分格,圈出內外圈的「鴕鳥」、「犀牛」🦏、「食人樹」等動植物插圖🌿,地名像是「塔波拉」、「康哥羅」也充滿異國情調,外圈還有像「彈藥購買處」、「椰子200斤」🥥等事件,是不是有種紙上冒險+模擬經濟的味道?
遊戲從外圈開始,玩家一邊轉陀螺走格子,一邊在市場補給子彈、藥品、象牙等裝備,準備闖入內圈探險。
沿途得抽命運卡與機會卡,幸運能抽到「泰山解圍」、「酋長送土人」,不幸會遇到「屁股被咬傷」🩸、「鼻子被咬掉」👃等各樣冒險,玩家得存夠錢、帶足物資、賭一把運氣,才能抵達中央的寶藏地點,是兼具趣味與理財觀念的遊戲設計。
-
🌍但遊戲,玩的不只是勝負,更透露出臺灣那個年代的非洲想像
當時的臺灣社會,對非洲的想像多來自探險小說與電影,非洲被描繪成滿野獸與寶藏的未知大陸。今天看來,這些遊戲設定帶有明顯的異國刻板印象與殖民視角,但也正因如此,存留至今的《非洲尋寶遊戲盤》成為一面反映歷史文化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