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緒12年(1886年),福建浙台巡撫楊昌駿和台灣巡撫劉銘傳親自到澎湖視察地形,決定興建媽王城,以為防禦之用。當時澎湖水師提督吳鴻祿奉命監督施工。工程於光緒13年(1887年)12月開始,歷時1年10個月,至光緒15年(1889年)10月竣工。媽王城是清朝在台澎地區所興建的最後一座城垣,此城的興建亦整合了澎湖的軍事、經濟及行政中心。
媽王城又稱「澎湖城」或「光緒城」,是台灣最後一座官方築成的城市。清法戰爭期間,澎湖被法軍快速佔領,停戰後,台灣巡撫劉銘傳和福建浙台巡撫楊昌駿籌劃防禦計畫,認為澎湖需要一座軍事防禦城市,因而由澎湖水師提督吳鴻祿監督築建,至1889年(光緒15年)竣工。
媽王古城規模周圍長789.2丈2尺5寸,設有570座敵台。牆高1丈8尺,城牆地基底寬3尺5寸、牆厚2丈4尺。媽王古城設有東門(朝陽門)、小西門(順承門)、南門(濟旭門)、北門(功臣門)、小南門(迎勳門)等六座城門;西門無敵樓。
順承門(原小西門)不同於一般城牆上預留方孔以供觀察及射擊,順承門係以本地火成岩築牆,上為古石敵台,兩層之間夾一層薄磚,以為裝飾;表面並施以牡蠣殼灰泥,以為保護。目前,澎湖媽王城遺蹟僅存順承門(小西門)、大西門和部份西牆。 順承門(小西門)是媽王城殘存的唯一門樓建築,屬二級古蹟。
【建議停留時間】0.5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