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國科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提出檢驗電腦是否能模仿人類、呈現「智慧」的「圖靈測試」(Turing Test)提醒兩件事:
第一,所謂「完美的成果」,其實是人類先透過想像力、手工技藝設定出標準,然後再研發用機器去達成;第二,在手工技藝當中,「人、工具與真實材料」之間的關係無可取代,這份關係孕育了多樣且創新的可能。也就是說,除了「人工智慧」,我們還可以用「工藝智慧」(Artisanal Intelligence)來理解AI,AI即HI(Human Intelligence)。
百年來,臺灣的工藝實踐者們始終以創意和韌性來應對挑戰,使寶貴的技藝資產得以在世代傳承中不斷創新,形塑臺灣獨一無二的文化樣貌——這是屬於臺灣的AI工藝智慧。
因此,本展將透過「同時性」(simultaneity)的觀照:1920年代在日治時期殖民異文化下找到自我的本土漆藝、1930-1950年代顏水龍深耕臺灣工藝所啟發的設計語彙、1970年代開始為文化保存立法、1980年代原住民文化復振、1990年代以後融入社區永續發展,以及現在以「臺灣風土」為題之藝術表現等。讓觀眾看見臺灣工藝在多元互動中滾動、累積並持續創生的獨特生命力。
最後,我們將宣示「未來工藝宣言」,秉持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活工藝.工藝活」理念所開展的工藝未來,臺灣不僅是人工智慧的矽島,更是工藝智慧豐碩的工藝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