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時期,桃園漳泉械鬥頻繁,民間因此以景福宮為中心自行修築「桃仔園城堡」作為防禦工事,此趟走讀將從景福宮內詩人鄭永南的落款出發,追溯到日治時期桃園極具代表性的文人結社——「桃園吟社」,吟社成員曾於此地聚會吟詩、發表作品,也帶動地方文教的興盛,是桃園文學發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穿過舊城街道,行經城門遺址與土地公信仰,我們會來到由東門溪加蓋而成的東溪綠園。東門溪位於古城東門之外,如同城堡的護城河,亦是桃園早期都市聚落的界線。這條溪在地長者回憶中,是清澈可洗衣、親密如母親河的存在。而今我們要踏上東國街,重新思索:我們與腳下這條被掩蓋的東門溪,可以重建起什麼樣的關係。
從當年的桃園吟社,走向今日即將開館的桃園文學館,這趟走讀穿越城牆與溪流,串連起兩個時代的文學場景。讓我們沿途聆聽這些故事,在「過去的吟社」與「未來的書寫空間」之間,建立起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