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蓆·好天氣–臺日藺文化編織展」
展期|114年9月27日-12月31日
地點|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1A展廳
策展|日本岡山縣立大學難波久美子名譽教授、臺灣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陸佳暉助理教授
臺灣臺中與日本岡山,百年前同為藺草編織工藝重要產地。臺灣藺編技藝從臺灣中部海線地區孕育發展,以大甲藺為主,家庭代工所生產的藺編帽蓆行銷歐美。戰後早期臺灣藺織花莚(草蓆)面料更曾出口至日本岡山地區,再加工做成當時流行的包款,為臺灣帶來可觀的外銷收入。
日本以種植圓藺為主,岡山地區並以織機生產「花莚」聞名,曾為日本重要經濟出口產業。百年來,岡山縣倉敷市仍持續發展織蓆產業,並成立倉敷市立磯崎眠亀記念館,積極保存花莚和錦莞莚技藝。
本展覽透過日本岡山縣立大學難波久美子名譽教授及臺灣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陸佳暉助理教授擔任兩地的策展人,匯聚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日本倉敷市立磯崎眠亀記念館、倉敷民藝館、早島町歴史民俗資料館等珍貴館藏,以及兩地重要傳統藺草工藝匠師、當代設計品牌和藝術家作品,並呈現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委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針對館藏人間國寶張憲平家族藺草織蓆廠12件花莚數位化及復刻計畫成果,以以「工藝之生」、「工藝之華」、「工藝之境」、「工藝之萃」、「工藝之新」等五個主題展現臺日藺草編織工藝從傳統到當代的對話與創新。
展覽不僅傳達藺草天然的氣味與草蓆編織的物性,是大多數臺灣人對家與土地的記憶,傳統藺編手路與紋樣則呈現臺灣多族群社會生活的脈絡;同時,以編織草蓆工藝作為一種文化系譜的閱讀。例如臺灣傳統藺編手路與紋樣呈現多元族群社會生活的脈絡,而日本岡山地區藺草產業發展受到民藝運動與西方市場需求影響,雖與臺灣百年的藺草產業發展有著不盡相同的工藝語境,卻成為亞洲地域性文化系譜中不可缺席的角色。
再者,實踐SDGs永續設計概念,透過藝術家創作與復刻研究提取與設計,讓大眾了解藺草所提供生活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