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eble

Acceso

「2025國美進駐」駐館研究員揚·艾蘭特科夫斯基(Jan Elantkowski)「臺灣與中東歐藝術史的重建:邊陲藝術史書寫的研究途徑比較」系列活動

2025-11-01
11/7/25, 6:00 AM
~
11/29/25, 6:00 AM
台中市西區535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國美館駐館研究員揚·艾蘭特科夫斯基(Jan Elantkowski),將以駐館研究計畫《臺灣與中東歐藝術史的重建:邊陲藝術史書寫的研究途徑比較》帶給我們嶄新視角。他來臺40天的緊密的行程中,將與本館研究員、台灣藝術史專家學者進行深入交流,特別於國美館規劃以下幾場活動,誠摯邀請您來參加。

 

|| 駐館研究員見面會 ||

//時間//
10/30(四) 14:30-16:30

//地點//
國美館2樓駐館工作室

//內容//

揚·艾蘭特科夫斯基(Jan Elantkowski)博士將介紹他於策展與藝術史研究領域的工作,並說明作為國美館國際駐館研究員,他在駐館期間的研究計畫與方向。揚現任匈牙利布達佩斯路德維希當代藝術博物館(Ludwig Museum –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策展人暨藝術史學者,研究聚焦於中東歐當代藝術、創傷的藝術再現,以及藝術中對大屠殺的問題化探討。

於國美館駐館期間,他將以《重建臺灣藝術史》為主軸展開研究,探討臺灣藝術史書寫的形成過程,並結合他對中東歐藝術史敘事的專長,進行比較性研究與跨文化對話。

 

|| 策展人分享講座: 布達佩斯路德維希博物館——歷史、典藏與策展實踐 ||

//時間//
11/7(五) 14:00-16:00 

//地點//
本館駐館工作室

//內容//

本講座將由駐館研究員揚·艾蘭特科夫斯基(Jan Elantkowski)主講,介紹匈牙利布達佩斯路德維希當代藝術博物館(Ludwig Museum –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的發展脈絡、典藏重點與策展實踐。作為中東歐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機構之一,路德維希博物館自冷戰時期以來在藝術交流與國際合作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本講座將帶領觀眾從藝術史與策展視角,理解該館如何在政治變遷與全球化進程中持續重塑自身定位,並反思藝術機構如何透過典藏與展覽書寫地方與區域的藝術史。

 

|| 駐館成果發表會 ||

//時間//
11/29(六) 14:00-16:00

//地點//
國美館2樓駐館工作室

//內容//

本講座由駐館研究員揚·艾蘭特科夫斯基(Jan Elantkowski)博士主講,聚焦於臺灣與中東歐藝術史的比較研究。他將探討「邊陲」地區如何在全球藝術史的架構下書寫自身的歷史,並思考在不同政治與文化脈絡中,藝術史建構過程的相似性與差異。講座同時回應後社會主義與後殖民語境下的藝術史書寫問題,嘗試提出跨地域的理論與方法論視角,為重新理解臺灣藝術史提供新的比較框架與研究啟發。

 

|| 駐館研究員簡介 ||

揚·艾蘭特科夫斯基(Jan Elantkowski)博士,是一位藝術史學者與策展人,現居於匈牙利布達佩斯。他於波蘭波茲南的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Adam Mickiewicz University)取得藝術史碩士學位,並於布達佩斯厄特沃什.羅蘭大學(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藝術史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為〈後社會主義歐洲的浩劫與創傷:1989 年後匈牙利與波蘭的當代藝術〉。2014 至 2016 年間,他曾於該研究所擔任助教。其研究專長為中東歐當代藝術,特別聚焦於記憶、創傷與大屠殺在藝術中的再現。

2015 至 2018 年間,他於德國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東歐藝術史講座擔任教學與研究助理。近年策展活動包括 2021 年《慢生活:日常的激進實踐》(Slow Life. Radical Practices of the Everyday)、2023 年《可愛因素》(The Cuteness Factor),以及《在良田中相遇——馬塞爾.杜象獎 25 週年藝術實踐》(In a Field Well-Found – Artistic Practices from the Marcel Duchamp Prize’s 25 Years)。自 2018 年起,他任職於布達佩斯路德維希當代藝術博物館(Ludwig Museum –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擔任策展人與藝術史學者。

此外,他亦為國際藝術評論家協會(AICA)匈牙利分會會員。

 

|| 更多有關《臺灣與中東歐藝術史的重建:邊陲藝術史書寫的研究途徑比較》||

揚·艾蘭特科夫斯基(Jan Elantkowski)博士探討臺灣藝術史書寫的過程——以《重建臺灣藝術史》(Reconstructing the History of Art in Taiwan)計畫為核心——與中東歐藝術史敘事發展之間的對應關係與啟發。

研究聚焦於臺灣如何透過制度性的努力,建構自身的歷史與藝術敘事,同時在全球藝術史的論述中協商其文化位置。透過將臺灣的藝術史觀點置入比較框架之中,特別是從中東歐藝術史的角度出發,揚·艾蘭特科夫斯基(Jan Elantkowski)博士指出,這些長期位於西方主流體系邊緣的地區,在建構藝術史敘事時都面臨著相似的挑戰。

儘管臺灣與中東歐在文化與地緣政治背景上有明顯差異,但仍存在若干可比之處:在臺灣,藝術史的書寫與國族認同的建構密切相關,受到中國、日本與西方歷史影響的交織;而在中東歐,藝術史的書寫則較少以國族為中心,更多以區域脈絡為基礎,體現了在共產體制下的共同經驗,以及在不斷變動的政治邊界中追求文化自主的努力。

透過對這些既平行又各具特色的藝術史學挑戰的比較研究,揚·艾蘭特科夫斯基(Jan Elantkowski)博士的研究有助於深化對「邊陲藝術史」如何被建構與正當化的理解,並促進臺灣與中東歐在藝術史、文化認同與制度敘事層面的跨地域對話。

 

 

 
Imágenes
Calificaciones
Listas relacionadas
Comentarios